亚洲av

当前位置: 亚洲av >> 学生天地 >> 优秀学生风采 >> 正文

优秀毕业生|赵子慧:从词语到世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23 [来源]:


个人简介:

赵子慧,北外亚洲av 2025届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德语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硕士期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等奖励与荣誉。于《德语人文研究》发表论文一篇。曾赴德国吉森大学交换学习。

毕业去向:海外深造


研究生的三年,是我的求学生涯中最精彩的航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学习自己热爱的专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何其有幸,能够在一个如此温暖、真挚、友爱的师门学习,遇见耐心、严谨、包容的老师。她们言传身教,不仅教我们如何读书治学,也给予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也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中,我不再执着于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而是逐渐明白,每个人的阅读和思考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没有一条道路可以被复制。

坦白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从来算不上轻松。阅读,因为堆积如山的书目而成为一种劳作,日日伏案,很难像兴趣阅读那般轻松愉悦。但也正因为密集的学术训练,我学会了如何分门别类地阅读,如何摒弃预设,允许自己的常识、固化的思维定式被挑战。如卡夫卡所言,“一本书应是凿开我们内心冰封海洋的斧子”。那种阅读前后的自我裂变,清晰可辨。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不断认清自身有限性的同时,努力走出这种有限。正如文学一次次绝望又满怀希望地试探不可言说的边界,学术写作也是一次次尝试靠近、抵达,拓展边界,哪怕只是一寸之进。

如果要我从极其有限的经验中提炼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或许是关于如何与完美主义和拖延症长期共处的问题。我曾一度给自己施加过多压力,设定高期待。但最终我缓慢地学会了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走弯路,允许第一次就搞砸。有时候,论文题目正因为转了几个弯而有了更强的承载力。不完美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也值得被自己肯定。完美只是一个永恒的愿望,而真正重要的,是在当下的每一刻,让思绪和愿望自由呼吸。


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有幸前往德国吉森大学交换,这是我第一次前往对象国,也是第一次独自在异国生活。这段经历对我意义非凡。在地图上曾圈出的地点,真实铺展在眼前,书里读到的风土人情,具象化为生活,德语从纸页中跃出,成为环绕日常的声音。刚到德国时,每次开口,词语和我仿佛都在接受检验,我感觉自己仿佛一个半透明的语言幽灵。但随着一次次尝试和正向反馈,我逐渐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意愿远比一个语法错误,一处用词不当重要得多。人与人的交流从语言出发,却常常能穿越语言,抵达理解和共鸣。面对面交流时的在场感,令我真实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这种成就感并不来自他人的夸奖与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也正是在与异文化和“他者”的碰撞中,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及我所归属的中华文化之独特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如今却成为我切身的经验总结。每踏出一步,便像开放世界游戏里不断解锁的地图,新的世界和未知被一点点打开。每走出一步,我也获得了新的距离,去反思和审视以往的经验。曾经的我,大概是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做事总要从已知出发,喜欢熟悉胜于未知。但当我站在世界的宽广之前,发现自己的经验范围其实狭窄。在德国的学习与生活让我真正学习如何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走向他人;当自己处于他者的位置上时,如何直面和确证自己的存在。只有当我诚实地面对自己,向他者的流动性开放时,我才开始读懂诗。当世界真实如河流般展开在面前,我亦允许世界流水般地穿越我。愿我们都能在这样的流动中,不断辨认自我,也重新认识世界。

最后,祝愿每一位今夏从北外启程的水手,都能乘风破浪,奔赴属于自己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