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劲草,女,亚洲av
2025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中德跨文化交流。在校期间曾担任博士生班班长。多次在全国学术论坛宣读论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加市级课题1项,发表中德论文共计3篇,译著《焦虑的意义 (Vom Sinn der Angst)》(编辑部审校中)、《Sinn finden》(翻译中)。
毕业去向:国防科技大学军队文职讲师岗。

在校期间曾担任博士生班班长。多次在全国学术论坛宣读论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加市级课题1项,发表中德论文共计3篇,译著《焦虑的意义 (Vom Sinn der Angst)》(编辑部审校中)、《Sinn finden》(翻译中)。
毕业去向:国防科技大学军队文职讲师岗。
所获荣誉:
2025年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亚洲av
优秀博士论文
2023年 亚洲av
社会工作奖,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留学奖学金
2022年 亚洲av
三好学生
2022年 亚洲av
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2021年 亚洲av
博士生新生二等学业奖学金
2022年 北京市侨联课题优秀成果(侨务工作类)二等奖
2020年 亚洲av
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一流学科项目“一带一路”涉外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子项目奖学金、亚洲av
社会工作奖
2019年 亚洲av
研究生特等学业奖学金、亚洲av
三好学生、亚洲av
优秀共青团员
2018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生三好学生
黑塞在《德米安》里写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在北外读硕士的三年,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走上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旅程。也正因为这三年的尝试和收获,我做出了继续读博的决定。读博四年的旅程有雀跃、有疼痛,有骄傲、有低落,有灵光一闪、为之一振,也有转念一想、心头一凉。所有这些细碎的瞬间,构成了今天的我。
博一:邂逅选题
在选题方面,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幸运儿,并未花费太长时间就确定下了论文选题。这首先是因为我带着硕士论文完成后想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走上读博之路,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想要展开研究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我的导师对我的选择也十分支持,基于我的兴趣点向我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导,引导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四年的读博时光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为数不多的确定性之一,就是在导师组织下同门们每月一次的进展汇报。具有规律性的研讨课给予了我极大的推动力和秩序感,让我有意识地规划每个月大致想要达成的目标,也让我在把达成的目标整理到PPT中时感到了踏实和富足,也让我得以及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批评。在此过程中,我的论文选题以螺旋上升的姿态逐步成型。
博二:突破瓶颈
在与已经毕业的北外学姐交流过程中,她的一句话也奠定了我读博四年的底色:博士论文是这段时间里最重要的事,但是生活中不能只有这一件事。于是,尽管博士论文像生活的底色一般,无时无刻存在于脑海,接触万事万物时,我都能联想到自己的选题、自己正在钻研的理论,但是我也积极地投身到各种其他事务当中——做课题、作报告、上德语课、写小论文、健身、养猫,使自己的大脑能够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不会因为只能受到“钻研博士论文”这一项刺激而倦怠。而博二大概就是我四年中经历最为丰富的一年。
作为课题负责人,我申请到了亚洲av
基本科研业务费;作为课题参与人,我在北京市侨联课题项目中承担主要执笔人的角色;同时,承蒙本硕老师的信任,我能够在她德语教材编写项目中参与资料收集、版式设计等工作,使我在踏入工作岗位前对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有所准备。此外,我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在多模态研究、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论坛中宣读论文,同时多次收到硕士导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老师的邀请,面向其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报告。由于一直以来都想要以教师为职业,于是在这一年里,我也有意识地在亚洲av
外研培训中心等语言辅导机构承担德语教师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和同期读博的朋友聊天中,我们达成一致:读博生涯的困苦之一在于,正反馈来得太慢、太少,而正反馈到来前,又有太多要面对的不确定。对我来说,健身在平衡这种困境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尽管不会每天都能取得力量上的进步,甚至在生理期后会出现退步(我称之为“西西弗斯的健身”),但是每一次深蹲、每一次卧推,都能感到身体“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每次训练过后的平静和放松都让当天的忧虑消散一些、都让自己期待第二天。尤其是在椭圆机上进行有氧时,身体的高速运转也会带动脑海灵光乍现,迸发出一些坐在电脑前时无法想到的点子,顺着这个点子继续捋下去,就会逐渐摸索出博士论文推进的方向。那种感觉实在奇妙。
博三:山中修行
在经过积极的准备和紧张的面试后,我有幸获得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留学奖学金,在博三这一年去到德国锡根大学进行访学。与本硕期间的交换学习不同,这次出国,我不仅没有同行的伙伴,还带着收集访谈数据的任务和读博的压力。抵达德国后,推着50公斤行李在冰雪覆盖的山城中找寻宿舍的经历,似乎也预告了这一年注定不会轻松。
这一年里,我自救般地建立起自己小小的线下人际关系网络,通过旅行、烘焙、调酒给山中的生活建立秩序和平衡,在窗台外撒上鸟食吸引活物拜访寂静无声的宿舍,在屋内摆放植物、鲜花和灯串来对冲德国寒冬时节的灰暗色调。也是在这一年里,我的好友提出了线上自习室的创意,远远地陪伴着彼此学习、吃饭,初到山中时那种在家中晕过去也不会有人知道的生存焦虑也随之消散。
这一年里,每次做完一个访谈都奖励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或者吃顿好的,每天分析数据或者写论文时都会打开B站lofi歌单伴学,同时也在冥冥中承接了一本有关焦虑的德语书籍翻译。也是在这一年里,我积极学习了如何撰写和发表期刊论文,将小论文的撰写和修改作为钻研大论文的调味剂,一步步地产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期刊论文,看着它在一次次润色和调整中逐渐更为完善,前期的所有抓耳挠腮和无穷等待都有了悦耳的回响。
这一年的山中修行,让我在极端孤独的情境下了解到自己对人际交往的需求程度并不如自己曾以为的那么低,也让我在极端空荡的环境中浅浅学习到各种技能来丰盈自己。
博四:耐心雕琢
带着快要完成的初稿回国后的时间似乎是读博生涯中过得最快一年。一边密集地推动论文进度,一边不断发现前面写的内容需要再次调整——左右互搏、不断推翻和重塑自己的想法,也是我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练就的技能。
初稿、二稿修改中、二稿全稿、预答辩稿、盲审稿、盲审后修改稿、答辩稿……一个个更新的文件里承载了我的导师、同门、评审专家们以及我的妈妈给出的修改意见,依次打开这些文件,可以看到更加简洁清楚的图示、更加一目了然的目录、更加充实完善的内容、更少的错别字。修改论文某种程度上大概不比撰写论文简单,对细节的打磨也需要更多次斟酌和更多份耐心,而看着自己的论文“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能够自信地回应更多询问甚至质疑,我也感到愈发踏实。


与自己的经历拉开一定距离后,似乎那些困境和挣扎已经被时间抚平,但是在脑中仔细搜索就会想起,那时候其实也常常困惑不已,时不时会去寻求前辈的意见,偶尔也会觉得此路不通而崩溃大哭。无论现在能多平静地回顾过去,当时的自己也的确感受到了深切的无力和打击,而每次拍拍身上的灰尘、抹掉眼泪继续往前跑的时候,就默默地,又向新的自己迈出一步。